魏仕俊,男,1935年5月出生,四川资阳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副教授。1960年,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水文及工程地质专业。同年分配到华中师范学院地理系任教,主要从事地质教学与野外实习工作。注重将地学史研究与教学研究相结合,形成探索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编写书籍14册(含辞书3册);撰写文章及科研报告33篇;发表学术论文14篇,科普文章7篇;撰写学术会议论文7篇,科研成果报告5篇(册);参加旅游规划项目22个,编制文本21个;参加野外考察100多次(包括科研、学术会议、旅游资源及实习等考察);参加国际性、全国性、省级学术会议及评审会30多次。在古气候研究方面,突破了“就地球论地质”的传统观念,站在国际地学前缘,从天文气候学与天文地质学交叉学科的视野,提出地质历史中气候变化、天文、地质因素的叠加——共振模式,试图解决为什么在低纬度出现冰期,在极地形成煤田等长期难解之谜,该模式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影响。“冰期成因的叠加——共振模式与晚元古代冰期的成因”一文被莫斯科《地质学杂志》以俄文摘要收入;“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一文参加第一届全国地质学通史学术会议;“中生代高纬度地区的古气候与古生态系成因”一文,参加了1993年第二届国际古生态会议;“中生代的气候模式和极地森林的形成”全文于1998年收入《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其提出的“气候变化观”被莫斯科《地质学杂志》、中国地质大学赵锡文主编的《古气候学概论》绪言和中科院徐钦琦的“地质科学进展”文章提及;1993年,收到国际地质学会在布拉格召开欧洲气候变化会议的邀请函件,因故未参加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