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马晨娇)2019年12月3日(星期二)晚上8:00,由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主办,9500app金沙集团研究生会承办的第194期华大论坛“非表征理论与文化地理学”讲座在我校十号楼南楼9500app金沙集团406学术报告厅举行。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地理学会文化地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地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家教材委员会委员周尚意教授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此次报告由我院院长敖荣军主持,多名老师和学生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周尚意教授先从人文地理学的理论框架开始引入,从区位条件、地方理论、政治地理、中心地理论这四个方面延伸出来的关于非表征概念,对非表征理论(NRT)的概念进行讲解。非表征理论强调许多文化尚未成为清晰的文化符号,存在具有合理性,同时,周尚意教授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和例子对表征和非表征的区别和概念定义进行对比诠释。周尚意教授还选取了四个国内外权威案例对非表征理论与文化地理学的内容进行分析。案例一从文章《建筑危险-请勿入内!地理参与当代建筑业的重要议程》一文入手,利用有针对性的民族志会谈观察、非正式对话,正式的半结构化访谈和焦点小组等方法研究在社会文化地理学和现代建筑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未来发展趋向,分析评价什么是好的建筑,并对建筑表征标准化、建筑改造权力提出质疑,提出地理学家可以从建筑的标准化、建筑实践的权力结构和政治机构、建筑意义的书写等方面参与评价建筑实践。周向意教授提出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尺、样、(线)景、记、分等方法,并向我们分享的她《基于非表征理论大运河空间营造的两种路径》的论文,文章从地理学角度参加大运河文化为切入点,对表征和非表征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了从非表征到表征的形式。周向意教授最后提出希望同学们深入思考,理解非表征的内涵,逐渐认识非表征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提问环节,谢双玉教授对在有表征的情况下是否还需要挖掘非表征的内涵以及非表征理论与地理学的两大理论之间的关系进行提问。17级人文地理城乡规划专业大三学生提出地理学者基于非表征提出的建议与规划者的规划存在的矛盾应该如何解决的问题。18级人文地理城乡规划专业大二专业的学生对文化地理的概念和表征非表征实用价值进行提问。周尚意教授均进行详细解答,提出格局过程机制并进行反思,从地理视角来反思人性的光芒。最后,敖荣军教授进行总结,他指出新的方法论和学科哲学需要进一步的去理解,对地理学的研究需要浸润其中去体会和研究。
【主讲人简介】周尚意,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地理学会文化地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地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家教材委员会委员、国际地理联合会(IGU)文化地理委员会和全球共识委员会的委员、亚洲文化景观学会(ACLA)常务理事、区城研究学会(RSA)中国分会副理事长、《Sustainability》《National Geographical Journal of India》编委。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文化地理学,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学术专著18部。